![]() |
推薦 | 要聞 重慶 兩江評 | 區(qū)縣 教育 文藝 | 健康 財經 生活 | 問政 汽車 直播 | 政法 視聽 專題 | 鳴家 史家 旅游 | 房產 國企 原創(chuàng) | 應急 新聞發(fā)布 |
發(fā)布時間:Fri Oct 10 06:00:00 CST 2025
核心提示:
云陽是一座從恐龍脊背上走來的城市,更是一座上岸之城。漫步云陽,整座縣城都是4A級景區(qū),云陽八座大型主題公園沿江鋪展、順山而上,共同繪就了“人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壯美畫卷。而云陽磐石城遺址公園的落成,則為云陽這座千年古城加冕了一頂璀璨的文化桂冠,為“打造大三峽文旅新地標,加快建設人居環(huán)境卓越城市,創(chuàng)獲聯(lián)合國人居獎”和建設“一地一標三區(qū)兩城”現(xiàn)代化新云陽注入強勁新動能。
“巍巍磐石城,屹立兩江間。美城收眼底,仰頭盡藍天?!庇鍠|竹琴蒼勁的唱段,勾勒出“云陽八絕”之一——磐石城古寨吞吐風云的雄姿。
磐石城位于長江與支流彭溪河的交匯之處,是云陽縣城的制高點,也是一座承載著數(shù)千年厚重歷史的文化古跡。
磐石城前寨門地勢險要。云陽縣文旅委供圖
9月29日,在2025重慶市秋季優(yōu)質旅游資源推介活動于云陽舉辦之際,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云陽磐石城遺址公園經過3年建設,正式開園亮相,從而也揭開了第五屆“天生云陽”金秋季系列活動大幕。
《渝州瞭望臺》走進云陽,尋訪這座傳奇古跡的前世今生,領略其古今交響的獨特魅力。
千年烽火磐石城
萬里長江第一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保護而長久。在云陽,文脈傳承的故事寫在張飛廟的石階上,也鐫刻于磐石城遺址公園的一磚一瓦上。
走進云陽磐石城遺址公園,穿過刻著“夔門形勝”的青銅門闕,站在云頂廣場觀景臺俯瞰,長江與彭溪河如兩條玉帶在山腳交匯。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借助絕壁之上遺存的文物徐徐展開。
磐石城遺址公園占地面積325畝,包含磐石城古寨、三峽文物園以及天上云街、百年梨園等景點,游客可以在這里了解從新石器晚期到抗戰(zhàn)時期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以及自然景觀。
磐石古寨,又名磨盤寨,因山巖如盤、地勢險峻而得名,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寨”。它矗立在長江之畔,見證了千年歷史風云。
古人云:“峨峨磐石城,屹立江之滸,上與巴渝通,下關夔門”。清乾隆《云陽縣志》贊其為“夔門之砥柱,東川之保障也”,這十個字也道出了磐石城絕險的戰(zhàn)略地位。
“宋元時期,磐石城成了渝東長江沿線的重要戰(zhàn)略據(jù)點。”云陽縣文管所所長溫小華介紹說,云陽磐石城“東通三峽,西連萬州,南控土彝,北擁飛鳳”,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使其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磐石城前寨門外,一塊篆刻于清康熙二年(1663)的《磐石城記》摩崖題刻就是一個生動見證。題刻記錄:南宋將軍呂師夔曾“屯兵于此,戰(zhàn)守有備,人民乂安”。
南宋淳祐二年(1242),面對蒙古鐵騎的威脅,四川安撫處置使余玠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因山為壘,棋布星分”的山城防御策略。磐石城,這座天然形成的險要之地,成為山城防御體系的重要支點。
余玠派部將呂師夔駐守磐石城,充分利用其“四山如削”的地理優(yōu)勢,將其打造成阻擊蒙古軍隊的堅強堡壘。這就是清康熙二年《磐石城記》摩崖題刻記載的這段歷史。
如今,站在磐石城遺址上,依然可以想見當年軍事布防的巧妙:城墻依山勢而建,前寨門雄偉堅固,門洞上方曾設營房和哨所,還在城墻外側突出的巖石上修筑炮臺。
磐石城在南宋末年憑借其巨大的軍事價值而名揚天下,其后在明清鼎革之際,這里再次為世人所矚目。史載“夔東十三家”之一的譚詣,曾據(jù)此為壘抗清,在時代的洪流中為磐石城的歷史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磐石城憑高踞險,成為川東地區(qū)防空瞭望的防御據(jù)點、拱衛(wèi)戰(zhàn)時首都的重要前哨。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與死亡威脅,軍民們同仇敵愾,承繼“忠勇”氣節(jié),或以槍炮射飛機,或不畏生死提供補給,或借助防空洞蓄力再戰(zhàn),憑借“堅韌”意志熬過艱難歲月。
磐石城這座飽經滄桑的千年古寨,在抗戰(zhàn)的烽火中書寫出一個個蕩氣回腸的守衛(wèi)家國、寸土不讓的鐵血傳奇。
石破天驚新發(fā)現(xiàn)
考古新證溯古今
“磐石城與合川釣魚城、萬州天生城、奉節(jié)白帝城等22座遺址共同構成了川渝山城防御體系?!痹脐柨h文管所所長溫小華介紹道,云陽磐石城遺址作為宋元(蒙)戰(zhàn)爭時期川渝山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峽庫區(qū)乃至長江流域一處蘊含深厚歷史積淀與獨特軍事文化價值的重要遺址,因此備受各方重視。
磐石城在2025年被國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先后入選三峽后續(xù)大遺址保護的首批啟動項目、國家三峽考古遺址公園首批實施項目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重點建設項目。
隨著文物發(fā)掘和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云陽磐石城除了軍事險隘之外的更深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逐步被人們發(fā)掘出來。
2012年,文物保護部門對磐石城城內開展了小規(guī)模的試掘,開啟了科學認知磐石城的序幕。
2017年以來,云陽縣配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磐石城遺址進行三次綜合性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
研究人員采用調查、勘探與發(fā)掘相結合的技術路徑,在磨盤寨發(fā)現(xiàn)了早(新石器、商周時期為主)、晚(清至民國時期)兩個階段的文化遺存。
考古最令人振奮的成果是將磐石城遺址的歷史前推至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300——4600年。早段遺存出土遺物十分豐富:新石器時期遺存以夾砂紅褐陶陶器為主,可辨器型有花邊罐、折盤口罐等;商周時期遺存多為泥質灰褐陶,可辨器型有三星堆類型中常見的小平底罐、高柄豆等,另有石錛、石耜等石器。
“這完全顛覆了學界對先秦峽江人居模式的認知?!睖匦∪A解釋道,傳統(tǒng)觀點認為峽江地區(qū)因地形險峻、資源匱乏,早期人類僅沿江零散分布。但磐石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顯示,先民通過開鑿臺地,在海拔500米的山脊形成定居點。
磐石城遺址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為研究該區(qū)域乃至三峽地區(qū)早期人類活動區(qū)域、居址選擇和人類文明發(fā)展提供了全新考古學材料。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對峽江地區(qū)先秦時期遺址分布規(guī)律的認知。
寺祠興替見融合
多元文化共傳承
磨盤寨發(fā)現(xiàn)的晚段遺存主要為清至民國時期房址、糧倉、炮臺、水井、道路、排水溝、墻基等,特別是清理出一批大型建筑基址,對這一時期建筑的選址、規(guī)格、布局、功能分區(qū)等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
考古工作探明了磐石城的祠堂區(qū)、主要居住區(qū)、商業(yè)和公共活動區(qū)、醫(yī)療區(qū)、軍事防御區(qū)、采石場等功能分區(qū)。特別是祠堂、寺廟等遺存的發(fā)掘,極大地豐富了磐石城遺址的文化內涵。
磐石城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曇華寺的變遷尤為引人深思。元明之際,在磐石城上興起的曇華寺曾是云陽人士爭相朝拜的佛家凈地,香火鼎盛,梵音裊裊。
明代末年的戰(zhàn)亂使曇華寺湮沒衰敗,直至清代初年,被稱為“夔東十三家”之一的譚詣歸隱禪林,重修曇華寺,更名為曇華禪院,并邀請高僧三山燈來禪師住持,使曇華寺再度盛極一時。數(shù)年后,戰(zhàn)火重燃,曇華寺再一次湮沒于戰(zhàn)爭。
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來自湖北地區(qū)的涂氏族人在云陽落戶耕耘,經過多年的奮斗,涂氏購買了磐石城,在此祭祀祖先、保護族人、教育子弟,充分融入云陽的社會生活中,使磐石城成為移民文化的熔爐之地,鑄就了云陽乃至重慶“堅韌”的城市精神,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促進民族融合的縮影。
從曇華寺到涂氏宗祠,近年來開展的考古工作清晰印證了這些歷史進程。
站在磐石城遺址的制高點,俯瞰長江與彭溪河交匯的壯麗景色,腳下這片土地承載著層層疊疊的歷史記憶。在軍事遺跡與自然風光之間,涂家祠堂遺址與曇華寺遺跡共同訴說著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和移民文化在這座千年古寨中的交融與嬗變。
在磐石城多元歷史文化中,移民文化是一個鮮明的標簽。這不僅體現(xiàn)在涂家祠堂遺址,更因這里有著獨有的三峽文物園。
與磐石城古寨血脈相連的三峽文物園,是公園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是一座露天的、可漫步的“移民博物館”,承載著三峽庫區(qū)文物搶救性搬遷保護的精華。
三峽文物園位于磐石城后寨門下的三峽梯城景區(qū)云頂廣場,占地面積24.15畝。該園為三峽庫區(qū)文物保護示范工程,云陽人從2001年開始,用了八年時間,按照異地搬遷、原樣復建原則,將云陽三峽庫區(qū)原海拔175米水位線下淹沒區(qū)的文昌宮、帝主宮、東岳廟、陜西箭樓、牛尾石巖畫、龍脊石題刻等11處文物,經精密測繪、編號拆解后,集中遷建于此。獲得“重生”的文物涵蓋明清古建筑、石刻、牌坊等類型。
“這不僅是一次文物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一次文化記憶的存續(xù)。”三峽文物園管理員說,游客穿行其間,仿佛步入一條時空走廊,既能觸摸清代石坊的雕刻技藝,也能感受云陽老縣城的門樓氣息。
在磐石城遺址公園中,三峽文物園與磐石城古寨一脈相承、功能互補,共同構建起一個從遠古遺址到明清建筑的完整敘事體系,使磐石城遺址公園的內涵更為飽滿、層次愈發(fā)豐富。
“磐石城遺址公園的宏大,不僅在于其的景觀規(guī)劃,更在于它成功構建了一個跨越五千年的文化對話空間。”云陽縣文旅委黨委書記、主任王熳解讀道,磐石城遺址公園既有驚心動魄的軍事史詩,更有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有機整體。
從早期人類的文明曙光,到宋元時期的烽火硝煙,再到明清的寺祠興替,磐石城猶如一部鐫刻在長江之濱的立體史書。如今,這座穿越五千年的古寨,正以遺址公園的新生姿態(tài),向世人述說著長江大河文化的恢宏燦爛,已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標識、巴蜀文旅走廊的璀璨明珠。
下集內容提示:
一座千年軍事要塞如何變身現(xiàn)代文旅地標?《渝州瞭望臺》將繼續(xù)探訪磐石城遺址公園的規(guī)劃建設歷程,聚焦云陽在推動文旅融合、打造大三峽文旅新地標中的創(chuàng)新實踐,敬請關注。
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文
羊華/統(tǒng)籌
趙軍/設計
張馨月/外聯(lián)
劉思利/編輯
兩江潮涌,渝州蔥蔚。取一瓢“治理”之水,品區(qū)縣幸福之治,探融合發(fā)展之勢。瞭望渝州,看見遠見。華龍網(wǎng)客戶端推出全媒體時政欄目《渝州瞭望臺》。以區(qū)縣為樣本,以成效洞悉發(fā)展之策,以對話論道繁榮之路,見證基層社會治理的提速增效,唱響巴渝大地經濟發(fā)展的時代合音。讀:言之有物的深度報道;看:融媒體多維度的呈現(xiàn);問:區(qū)縣主政者權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