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无码三级片免费观看,欧美日韩高清第一区

人人干在线观看,男女后进式激烈动态图,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欧美,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MV

百姓故事|“龍骨”山翁半世紀的守望

2025-08-08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wǎng)

847
記者手記

一句囑托,半生守護。守住長生黔江龍,留住八千萬年的時光密碼。

“這不是‘土龍骨’,是八千萬歲的國寶!”

黔江區(qū)正陽街道三陽嶺一個山坡上,79歲的龔明遠指著玻璃罩下一塊灰白的恐龍化石向來人介紹。他口中的“土龍骨”,是當?shù)孛耖g的一種稱呼,過去,一些百姓誤以為這類“骨頭”有藥用價值,甚至流傳著“土龍骨泡酒可治病”的說法。

如今,土層深處的秘密已被科學揭開:長生黔江龍,生活在距今8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時代,其種名贈與最早確認黔江恐龍化石的地質(zhì)專家王長生。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響亮的學名背后,是龔明遠半個世紀的堅守。51年前,守護恐龍化石的種子在龔明遠內(nèi)心深種,半個世紀里,他巡山護石、阻止濫采,從一個教書匠變成“護龍人”。

這一切的初衷,源自一個人、一句話和一個信念。

用玻璃罩保護起來的裸露恐龍化石。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用玻璃罩保護起來的裸露恐龍化石。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信念

因一句話堅守51年


1973年冬天,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龔明遠如往常一樣,上午完成當?shù)孛褶k小學的教學工作,下午便投入農(nóng)活。

他彎著腰,鋤頭一下下刨開泥土翻出洋芋?!斑恰钡囊宦晲烅?,鋤頭碰上了什么硬物。蹲下身,撥開泥土,一塊牛骨大小的灰白色骨頭映入眼前。

他輕輕摩挲著這塊既像骨頭又像石頭的物件,只見大小比豬、牛的骨頭還大。他敏銳地察覺,這物件不簡單,趕緊脫下衣服將其包好,放進背簍將它帶回了家。

“龔老師挖了個大骨頭……”消息像長了翅膀。不一會兒,龔明遠家里就圍滿了看熱鬧的村民。

“怕是‘土龍骨’,能入藥!”

“我看像老黃牛的骨頭……”

七嘴八舌中,龔明遠小心翼翼地將這塊“怪石頭”收起來,想起了在黔江文化館工作的二叔龔節(jié)鎏。一年后,龔節(jié)鎏帶來了一位客人,此人正是跟隨四川省地質(zhì)局107地質(zhì)隊工作的地質(zhì)員王長生。

龔明遠與王長生合影。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翻拍
龔明遠(左)與王長生(右)合影。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翻拍

龔明遠至今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王長生蹲在田埂上,得知巨石是從土里刨出來的很是激動:“這可能是恐龍化石……”結(jié)論尚需進一步論證,一個月時間里,工作隊一行人又從原址挖出了椎骨、齒骨、股骨以及趾骨化石。

為揭開恐龍化石“身份”,王長生正式投入了后續(xù)研究工作。臨走前,他特別叮囑龔明遠“你要好好保護”。這句話,也成了龔明遠半輩子的信念。

后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侯連海受邀來黔江考察化石現(xiàn)場,贈與龔明遠《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得此“寶貝”,龔明遠把書翻得卷了邊,在空白處密密麻麻記滿筆記,從零開始學習辨別化石,如何保護化石。

這一守,便是51載春秋,18615個日夜。

守護

教書匠化身“護龍人”


自那以后,龔明遠的家成了“化石倉庫”。

清晨教書,下午巡山。玻璃罐裝著的是恐龍牙齒,粗布口袋裹著的是恐龍關(guān)節(jié)碎片。妻子見此不太能理解:“撿這些石頭有啥用?”他只是笑笑,繼續(xù)往地里跑,周邊居民還給他取了個外號,“護龍人”。

龔明遠老人在田間地頭巡山護石。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龔明遠老人在田間地頭巡山護石。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彼時,城市建設(shè)提速,在挖掘機轟鳴聲中龔明遠急了:“地下埋著的,可是恐龍化石!”

一次,附近工地一聲炮響震得地面發(fā)顫,龔明遠丟下手里的工作就往屋外沖。塵土飛揚中,他看到炸開的山體里,灰白的骨狀物支棱著,工人們掄著鐵鍬,正要清理。

“先不要動!”龔明遠立即將此事報告給當時的黔江區(qū)文管所。隨后,又找來家里人當幫手,和文管所工作人員一塊一塊地把化石搬往安全地。

“晚上打著電筒守在那里,看得到的就撿,看不到的就用鋼釬鋤頭慢慢刨出來?!?/p>

2002年,黔江區(qū)人民政府在三陽嶺恐龍化石點就地劃定保護范圍,隨后由黔江區(qū)文管所牽頭開展了搶救性發(fā)掘保護。在街道社區(qū)以及有關(guān)部門的宣傳作用下,黔江恐龍化石保護漸漸深入人心。

另一邊,王長生的研究工作取得進展,經(jīng)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四位權(quán)威專家一致鑒定,正式確定,黔江恐龍化石為鴨嘴龍科。

消息傳回黔江,龔明遠欣慰不已,更加堅定了要保護好恐龍化石的信念,只要撿到疑似化石的物件就拿回家當“寶貝”,被認為有研究價值的則無償捐贈給相關(guān)部門。

在黔江民族博物館,一枚珍貴的白堊紀恐龍牙化石靜靜地躺在展示柜中,這正是龔明遠51年前所捐贈。

每當有人問起,老人總是擺擺手:“發(fā)現(xiàn)的就是國家的,我只是替國家保管了一陣子?!睒闼氐脑捳Z里,藏著半個世紀的承諾。

龔明遠老人介紹在黔江區(qū)民族博物館展出的黔江恐龍牙化石。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龔明遠老人介紹在黔江區(qū)民族博物館展出的黔江恐龍牙化石。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堅守

保護捐贈事事“搶第一”


恐龍化石是遠古生命的直接證據(jù),記錄了地球演化的關(guān)鍵篇章?!伴L生黔江龍”化石,就是白堊紀時期重慶地區(qū)古地理環(huán)境的珍貴見證。

因此,科學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chǎn)顯得尤為重要。

在龔明遠家的自留地里,一個特別的“玻璃房子”格外醒目。2014年,老人親手為一塊裸露的恐龍脊椎化石搭建了這個“家”,四四方方的玻璃罩下,灰白色的化石靜靜躺在原生土層中,仿佛仍在沉睡。

“龔老師保護的這些化石碎片,為我們確定化石層位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敝貞c古生物研究院專家介紹。這個“玻璃房子”如今成了活教材,每當有人來訪,79歲的龔明遠總會熱情地帶他們來到51年前的那個發(fā)現(xiàn)地點。

“看,就是這里。”龔明遠蹲下身,手指輕撫著泥土,眼里閃著光。這些年,他記不清帶多少人來看過,只記得他們中有好奇的學生,有采風的記者,還有遠道而來的專家。每次講解,他都像第一次那樣認真。

正陽街道朝陽社區(qū)黨總支副書記徐振才記得,當初修建白堊紀恐龍遺址公園時,政府需要征地。動員會當天,社區(qū)院壩擠滿了人,面對搬遷的要求,大家議論紛紛,不少人臉上寫滿了猶豫。

人群中,龔明遠第一個站出來。

“我先來!”三個字擲地有聲。他彎下腰,簽字筆在紙上劃出沙沙的聲響,堅定地寫下“龔明遠”。

這個舉動像是一顆定心丸。見德高望重的龔老都帶頭簽字,附近的居民不再猶豫,紛紛上前簽署協(xié)議。短短一個月,征地搬遷工作就順利完成。

“無論是前期發(fā)掘還是后期保護,龔老是第一個無條件支持的人,有了他的帶動,效率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徐振才介紹。

今年初,當黔江白堊紀恐龍化石保護公益捐贈的公告一出,龔明遠又立即翻出珍藏了51年的“寶貝”,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打開包袱,里面整齊碼放著椎盤、肢骨碎片。

“專家們大老遠來研究,我這點東西算啥?”面對夸贊,龔明遠總是這樣回答。今年6月,重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長生黔江龍”被確認為目前西南地區(qū)唯一白堊紀化石群。

看到發(fā)布會消息,龔明遠發(fā)自內(nèi)心的開心。他想,自己這半個世紀守住的承諾,值。

黔江白堊紀恐龍遺址公園影。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龔明遠老人在黔江白堊紀恐龍遺址公園。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記者 李燊 攝

第1眼TV-華龍網(wǎng) 記者 陳攀\文

李燊\攝影

剪輯\楊淳淇

設(shè)計\魏薇

配音\翟浩宇

審核 \林楠

鳴謝黔江區(qū)委宣傳部

黔江區(qū)融媒體中心

黔江區(qū)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

圖片

責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