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向鴨大堰”重生記
2025-08-06 17:24:04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wǎng)
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訊(通訊員 熊威 付京京)“過去修堰,是為種水田,收好谷子。如今修堰,是為壯大脆李產(chǎn)業(yè),增收致富??粗覀儙状耍€是那股子心氣,為了村子發(fā)展擰成一股繩,我打心底感動?!?月5日,重慶市巫山縣兩坪鄉(xiāng)向鴨村,烈日灼灼,85歲的老支書任澤洪凝望著正在復通的向鴨大堰,心潮起伏。
不遠處,28名村民正流著汗水奮力揮舞鐵鎬,他們的目標清晰而堅定:要讓這干涸九年的堰渠重煥生機,引清泉灌溉千畝脆李林。
昔日修堰,只為飽腹
向鴨大堰位于巫山縣兩坪鄉(xiāng)向鴨村6組,最初僅是條不足千米的土堰,卻是當?shù)卮迕竦闹饕?。十六年前的夏天,與眼前情景如出一轍,村干部帶頭,村民不計報酬、勠力同心,硬是靠人力將土堰擴建至3900米并全段硬化,終在大山深處成功開辟出130多畝水田,種出了稻米,極大改善了村民生活。
那時候的村子一條硬化路都沒得,全村連部智能手機都見不著,修堰全憑一股子蠻勁兒??晒值氖牵蠡飪旱母蓜艃悍吹固貏e足。水泥砂石運不進來?那就肩扛背挑!沒有現(xiàn)代化工具?那就一鋤頭一鐵鍬地硬啃!從頭到尾,沒一個人打退堂鼓,因為誰都明白,這是在謀子孫福。
回憶往昔,老支書任澤洪眼中依然閃著光:“那時候啊,能有碗白米飯吃,就覺得是天上掉下來的福分嘍……"
“可以說,沒有這個堰,就沒有今天的我。如今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為了村里的產(chǎn)業(yè),責無旁貸!這個暑假,我就待在這兒了,堰不通,人不走!”36歲的任聯(lián)波,曾親歷當年的土堰擴建,如今已是兩坪小學教師。得知村里決定重修大堰,他第一時間報名,“住”在了工地上。
談及村民復修大堰的決心,向鴨村6組組長段遠洪難掩激動:“真沒想到大伙兒積極性這么高!這就是傳承的力量吧。老一輩帶了好頭,只要是為村里好,不論老少,不講條件,干就是了!要不然,向鴨村哪能有今天的好光景!”

今朝重修,為興產(chǎn)業(yè)
向鴨村曾是重慶市級貧困村。十六年前大堰建成,村民飯碗才算端穩(wěn)。然而,隨著青壯年陸續(xù)外出務工,大堰失去管護,逐漸斷流干涸,水田荒廢成旱地,留守老人只得復種“三大坨”(土豆、玉米、紅薯)。轉機出現(xiàn)在脫貧攻堅時期。
“那時村里除了種點菜,沒別的營生?!倍芜h洪瞇眼回憶,“大堰一斷,收成全看老天爺臉色。菜好不容易長成,還得用騾子馱著翻山越嶺到縣道,再擠公交去縣城賣。一趟折騰下來,菜都蔫了大半,能賣幾個錢?”
隨著6條硬化道路貫通、37口蓄水池建成、自來水流進家家戶戶,這片干涸的土地終于煥發(fā)生機。2018年,在政府農(nóng)技員指導下,6組村民小心翼翼栽下了第一批脆李樹苗。
如今走進向鴨村6組,漫山遍野的脆李林郁郁蔥蔥。掛果時節(jié),沉甸甸的果實壓彎枝頭,收購商的卡車直接開到了地頭。
“去年我家20畝脆李賣了3萬多元!”村民黃明朗笑得合不攏嘴。效益顯現(xiàn),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目前全組脆李種植面積已達1400余畝,曾經(jīng)的貧困村不僅成功“摘帽”,更蝶變?yōu)檫h近聞名的“脆李小村”。
然而,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用水之困再次浮現(xiàn)!2024年,巫山高海拔地區(qū)遭遇連續(xù)干旱,所幸村民正對脆李進行高接換種,影響尚可控。段遠洪當時就指出,現(xiàn)有水源已難以滿足6組脆李規(guī)模化發(fā)展的需求,若遇干旱,脆李產(chǎn)業(yè)必受沖擊,亟需開辟新水源。
2025年7月下旬,連日晴熱高溫天氣再現(xiàn),甚至影響了當?shù)?5戶425人的生活用水。萬幸當季脆李已豐收下樹,村民又躲過一劫。但幸運不會永遠眷顧。組長段遠洪與村民代表段遠華、曹承兵、任茂春、湯西宣、楊得清等人商議后,找到村支兩委,決心不等不靠,立即行動,重修向鴨大堰,引水穩(wěn)產(chǎn)業(yè)。

尋源溯流,清泉猶在
7月27日,當年參與修渠的老村民憑著記憶,領著后生們從堰渠終點出發(fā),溯流而上,一步一印,測繪沿途所有堵塞損毀渠段。整整3900米,走了三個多小時。十六年前的修渠留下的痕跡時不時勾起老輩人的回憶:這一段地漏存不住水,村里請了鐵匠專門打了個10多米長的鐵皮槽,那一截只要下雨就會被沖刷下來的山石給堵塞所以蓋了層青石板,還有起點山洼頭的那股山泉水真的是甜,山螃蟹也多,同行的老人年輕的時候都抓過……
隨著眾人的前行,干涸的渠底漸顯濕潤。不多時,一脈細流出現(xiàn)在眼前,順著堰坎的一處豁口垂落山崖,豁口兩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蘭草。
“到了!就在前頭,水還是這么多!”前方潺潺水聲傳來,楊得清激動不已。他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這下村里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有指望了!
曹承兵疾步上前,俯身掬起一捧泉水豪飲入口,灰白胡須沾濕:“嗯,還是那么甜!山縫里剛出來的,涼爽得很!”
“有水,有人,那就按之前定的,咱們幾個,誰也不許‘縮腳腳’?!倍芜h洪目光掃過眾人,斬釘截鐵。
“明早5點!不管飯,不發(fā)錢,自帶鋤頭、鐵鍬、鐵鎬等,一個都不能少!”
“好!”
山林間,清風流水應和著那一聲鏗鏘的“好”,久久回蕩。與十六年前相比,一模一樣。經(jīng)村支兩委干部易美全、向啟俊測繪,向鴨大堰源頭山泉豐沛。除全段需清淤疏通外,還需新修渠段10處總長495米,整修渠段7處總長142米。

活水源頭,民心匯聚
7月28日,晨光熹微。沒有通知,沒有動員,昨日巡渠的9人隊伍旁,悄然多出7個自發(fā)趕來的身影。16雙粗糙的手,在破曉時分共同揮動了重修大堰的第一鍬。
7月29日,山澗薄霧未散。在家過暑假的教師任聯(lián)波匆匆趕來,身后跟著8位扛著農(nóng)具的鄉(xiāng)親。25人的隊伍像螞蟻啃骨頭一樣,一寸一寸地沿著堰渠前行。
7月31日,山路盡頭揚起年輕的身影。3個在外打工的年輕村民返鄉(xiāng),28把鍬鎬在烈日下此起彼伏,碎石滾落的聲響里,混著久違的鄉(xiāng)音。
“電視里下莊人修路的故事,總讓我心頭發(fā)燙。放暑假在家,我也幫忙修堰渠,能多干一點是一點,讓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少修一點少辛苦一下,也值了!”8月2日,16歲少年向杰跟隨父親向應平加入修堰隊。晨星未落時開工,日上三竿方歇息。少年腫脹的眼皮掛著鹽白的汗?jié)n,這份辛勞比課堂上的方程式更早教會他生命的堅韌。
八月山風裹挾熱浪。85歲的老支書任澤洪不顧家人勸阻,執(zhí)拗地拄著竹杖來到大堰旁?!拔疫@把老骨頭,搬不動大石頭,還遞不起一瓶水嗎?”老人枯瘦的手指撫過斑駁的渠坎,溝壑縱橫的臉上漾起笑意,“老伙計,你瞧瞧咱們這些后生……”話音未落,已然哽咽。陽光下,二十多副古銅色的脊背隨鐵鎬起落,汗珠砸在山石上,迸濺出細碎的光。
在家的村民踴躍出力,在外的村民紛紛解囊。向啟俊仔細記錄每一筆捐款:“短短兩三天,就收到7400多元。尤其讓我感動的是袁孝蘭,她家條件并不好,獨自在外務工撫養(yǎng)兩個孩子,硬是從牙縫里擠出200元,捐給修堰隊買水喝?!?/p>
段遠洪等人決定,這錢不能動。修堰隊的人投工投力,可不是為了這幾個錢,渴了大家都帶了大水壺,吃飯都是各自回家吃。這錢省下來,等堰渠修好了,水來了,可以張羅著在終點再修個大蓄水池,用處大著呢!
截至記者發(fā)稿,兩坪鄉(xiāng)黨委政府已籌備15噸水泥、100噸砂石、3200塊水泥磚,對口支援向鴨村修堰隊需要,組建專班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并全程以影像記錄向鴨村民這種不等不靠謀發(fā)展、艱苦奮斗敢拼搏的鮮活事跡,計劃將其打造成為具有示范意義的黨建教育素材,在全鄉(xiāng)范圍內推廣學習。
大堰重生,憧憬未來
烈日下的向鴨大堰,正一寸寸蘇醒。28名村民的汗水滲入泥土,也融入了這片土地的希望。他們手中的鋤鎬,不僅鑿開了淤塞的渠坎,更鑿通了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水來了,未來發(fā)展就有了根。”段遠洪望著逐漸成形的渠線,仿佛已見清泉奔涌、脆李滿枝。
黃明朗和工友們坐在泥地上,吃著鄉(xiāng)政府送來的西瓜,憧憬著:“等水渠通了,明年我還要再擴種30畝脆李!”
少年向杰有些靦腆,但特別愛聽老支書任澤洪講過去的故事?!斑@堰啊,養(yǎng)過稻子,現(xiàn)在要養(yǎng)脆李,將來還能養(yǎng)更多……”老支書的聲音混在風里,和大伙兒的笑聲一起,在山谷間回蕩。
兩百年前的土堰、十六年前的擴建、今日如火如荼地復通——三代人,以同一種倔強,詮釋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團結就是力量”的生存哲學。
大堰終將重生。而比渠中水流更綿長不息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追求。
責任編輯:石月